设施农业含设施园艺(种植)、设施养殖、设施水产三个领域,但地方农机管理部门习惯把设施园艺称为设施农业。
全国大中拱棚以上的设施面积达370万公顷(5550万亩),占世界设施园艺面积的80%。连栋温室面积99.9万公顷(1500万亩),占全国设施面积的27%。玻璃温室被称为装备水平最高的温室,我国有9000公顷(13.5万亩),仅次于荷兰(10800公顷),位居世界第二。
设施蔬菜播种面积400万公顷(6000万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17%。产量近3亿吨,占蔬菜总产量的38%,产值98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7.9%。就业人员7000万人,创人均增收993元。设施花卉面积11.6万公顷(174万亩),占花卉种植面积的8.7%。设施果树6.7万公顷(100万亩,不含草莓)。设施蔬菜和设施花卉的单产均不足荷兰等发达国家的15%,设施蔬菜集约化经营盈利水平低下,装备和装备集成不足是主要瓶颈之一(其二三四分别是劳动力、投入品成本、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体现着设施装备水平与经营效益之间的不正常的相关关系,甚至出现负相关。生产作业机具、环境调控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植保设备、设施生产配套集成技术等装备技术持续推出并且迅速投入应用。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生态化、全程化全面化五个方面的趋势明显,对装备创新和应用升级推动大。当前全国设施园艺机械化率平均仅达33%,且在不同设施、不同环节上极不平衡。连栋温室机械化水平相对高,日光温室和大棚低。耕整地和水肥环节相对高,种和收环节低,环控居中。装备从基础层面升级任务迫切。
以前年度所占比重基本在1%以内,品类少,《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也仅列了电动卷帘机、热风炉、加温系统(含燃油热风炉、热水加温系统)、水帘降温设备四类设备,区域局限性明显,适应当前产业发展需要的环境控制、省力高效作业机具、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已成熟和广泛应用的设备急待纳入。虽然从“九五”开始就已经针对多个大的气候区域进行的适宜性温室大棚结构形式的研究开发,但科研成果的总结、推广、应用不足,企业主导下的引进消化吸收成果是产业应用的主流。盲目抄袭照搬的情况很多,科学系统的综合评价比选不足。将温室大棚和生产装备与栽培品种和技术结合考虑并集成的成套装备技术不足,尤其是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成套装备技术。这一短板在国际竞争平台上体现尤为明显。装备输出中,除东南亚和非洲外,欧美和日韩为空白,俄罗斯、南美、东欧等欧美主要输出区,我国占比很低。已颁布的设施园艺装备领域国标和行业标准,涉及温室大棚工程设计、施工、验收,也涉及部分设备,还涉及规范术语。虽总量依然不足,但因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双不足,导致已有标准应用薄弱。结合气候区划,依据设施种植品类特征并进行总量归纳,进行充分调研,吸收科研、产业层面既有经验,优化技术指标,制定温室大棚建设标准,并大力推行,为设施园艺装备补贴实施、各地产业投资建立指引。
更好地发动科研机构和行业社团的力量,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并形成长效机制,从行业管理、政策制定、产业服务等维度的需求入手,制定合理架构,建设数据库,进行社会化共享。同时,在相关政策中加强已颁布标准的运用,统筹社会团体力量加强标准推荐、宣传、对接应用。设施园艺面对新的产业形势和技术进步形势,全程信息化管理、关键环节智能化装备、主要环节机械化设备均需加快研发应用。成套性决定了设备效能发挥,工程、设备、工艺的融合决定了设备应用的可行性,甚至应用效益。以工艺差异明显的大宗品类为基础,建设成套设备试验推广基地,可把工程和工艺良好地融合在一起,解决应用层面的实际问题。